编者按:“若道中华国果亡,除非湖南人尽死”,一百多年前湖南人杨度说这话时,并不知道几十年后抗日战役中湖南、湖南人付出了怎样的献身,做出了怎样的奉献。
为留念我国人民抗日战役成功暨国际反法西斯战役成功七十五周年,红网时间精选此前原创报导《终究的成功》,推出《苦战到底》系列,带您看望长沙、常德、衡阳、湘西的抗日会战遗址,听亲历者叙述那段苦战到底的悲凉前史。
文夕大火。(材料图)
1938年11月13日清晨,当长沙城烧起来时,日寇的兵锋离长沙还有120公里。一份战报中误将日军侵犯岳阳“新墙河”漏一字写成了长沙城北的“新河”,慌张我国民政府的军政要员在长沙举火焚城,以“防止资敌”。
一字焚城的背面,是部分国人对抗战时局的焦虑乃至失望。因地形无险可守,长沙一向被称作“纸糊的长沙”,前史上罕见防卫成功的事例。更何况,“纸糊的长沙”已被自己人烧成焦土。
可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,当日军再袭来,“纸糊的长沙”成了抗战中最闻名的苦战熔炉。
城为炉、河作墙,八年抗战,长沙城下就打了五年。从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的四次长沙会战,是八年抗战中中日两边出动军力最多(日军 66 万人次,我国戎行 100 余万人次)、规划最大、历时最长的一次大会战。这场震动国际的会战前三次以我国戎行取胜而告完毕,日军遭到我国戎行的沉重打击,日军共伤亡 10.7 万人,我国戎行共伤亡 13 万人。
四战之后,长沙城简直片瓦不存。但自此以后,再无人称“纸糊的长沙”。
看望巍巍岳麓山 寻抗战遗址
八月的长沙,岳麓山上树影斑斓。
庄严的陆军七十全军抗战阵亡将士墓。
盛夏的阳光,透过层层叠加的树叶,投射在陆军七十全军抗战阵亡将士墓上,似乎白晃晃的阳光便是要穿透那一段前史,在每一个人的心头印上那一段回想,那一场舍生忘死,保家卫国的回想。
从岳王亭后山坡上山,拾级而上,就能够看到庄严的陆军七十全军抗战阵亡将士墓。
巍巍麓山,耸峙的石碑,诉说着当年长沙城的威武。抗日战役期间几回长沙会战,陆军第七十全军于长沙外围抗击日军。该军所属暂编第五师师长彭士量及将士,第七十七师、一百九十三师、五十师及军司令部直属部队许多官兵壮烈殉国。1946年春,终究一任军长韩浚指令专人督修公墓于此。2006年,公墓被列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在长沙会战中,坚强的我国戎行活跃安排防护,日军侵犯受挫,伤亡严峻。尤其是第三次长沙会战,在我国戎行前堵、侧击和追击下,日军惨败,我国戎行获得重大成功,成为珍珠港事故以来,盟国在亚洲战区中第一场的成功。
战役的凄风苦雨,岳麓山上,一草一木都曾见证。
除阵亡将士墓,红网时间记者还造访了岳麓山古炮台、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所遗址、长沙会战碑、新墙河遗址等遗址遗址,发掘长沙会战中的故事。
云麓宫前存抗战将士名录
盛夏,长沙二里半,35℃。比“火炉”长沙夏天更火热的,是这座城池70多年前的烽烟。1942年1月1日,日军从南、东、北三个方向,向长沙城打开全面进攻。长沙城迎来第三次长沙会战最剧烈的一次进攻。
第10军预第10师师长方先觉在隔江相望的岳麓山上安置重炮旅,俯视整个长沙城区。通过轮流炮战,我国戎行从头夺回金盆岭制高点,但守军全营将士阵亡。
岳麓山山顶上古炮台遗址立着石碑。
现在的岳麓山顶,设有一处“古炮台”旅游景点,便是为了留念当年重炮阵地在战役中的奉献。炮台碑铭上介绍:“长沙会战之所以获得重大成功,与岳麓山上重炮所发挥的威力是密不可分的。在长衡会战第一阶段中,岳麓山炮兵阵地被日军突袭,致长沙失守。”
从山顶下来,通过响鼓岭,人行道的一旁,立着一处凉亭,亭子由六根柱子支撑,藤蔓从瓦砾上垂落而下,在风中飘荡。其间存放着一块高2.25米、宽2米的“长沙会战碑”,碑上记载了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战况。数十年曩昔,碑面上的文字失掉色泽,混合在灰白色的石板上,不凑近些,很难分辩开来。
云麓宫前坪的麻石围栏上抗日阵亡将士名录。
留念碑是1941年7月由国军第九战区司令部建立,原安放于云麓宫前坪旁边面。云麓宫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。修建均石柱铁瓦,古拙高雅,面向橘子洲大桥,视界线开阔,俯视长沙主城区。前坪的麻石围栏的双面,刻满了第一次长沙会战中阵亡将士的姓名。碑栏一共有13块,里外都鳞次栉比地刻满了人名,大约有5000人。
曾担任电视剧文明顾问的当地文明学者顾庆丰说:“云麓宫门前的抗战阵亡名录是现存遗址,一向没有被损坏,姓名本来都描了红,可是多年曩昔现已被风雨腐蚀。”
英豪不死,仍传予后人福音。云麓宫的庭院里,游人悠闲自得,在吊床上熟睡。
新墙河:血与火铸成的“英豪河”
1939年9月18日,日军进攻新墙河,1939年10月8日,日军溃退新墙河北岸;
1941年9月18日,日军进攻新墙河,1941年10月9日,日军溃退新墙河北岸;
1941年12月24日,日军进攻新墙河,1942年1月16日,日军溃退新墙河北岸……
长沙会战,三战三捷。新墙河则是捍卫长沙的第一道防地。
2015年,红网时间记者曾看望新墙河,记载这条英豪河从前产生的故事。
从相公岭远眺,远远能够望到新墙河。
新墙河南源于幕阜山,名沙港河;北源于龙窖山,名游港河,二水调集后,始名新墙河。向西流经新墙、荣家湾、鹿角,汇入洞庭湖。
1938年11月,岳阳沦亡后,日军占有了新墙河以北区域。1939年至1944年,日寇先后4次重新墙河北岸向长沙方向大规划侵犯。我国戎行依托新墙河,打响了长沙捍卫战,广阔军民同仇敌慨,痛击日军,获得了“三战三捷”的战绩。
报导组重走相公岭当年的壕沟。
历经70多年的风雨腐蚀,新墙河流域至今仍有多处抗战遗址坚强地与韶光坚持,用无声的言语向人们叙述抗战英豪的铁血忠魂。间隔新墙河直线间隔1.5公里的相公岭便是其间之一,相公岭坐落新墙河老街,在新墙河南岸1000米处,至今仍存留有约两公里壕沟。
1941年12月,第三次长沙会战打响。王超奎奉令在新墙河相公岭一带设防,履行阻击敌人、保护战区主力部队在长沙邻近集结的仼务。人数数倍于王超奎部队的日军轮流向新墙河建议进攻,身为营长,王超奎带领全营官兵英勇杀敌,打退敌人无数次冲击。激战三天三夜,成功迟滞了日军的进攻,而全营500余人壮烈殉国,王超奎也被誉为“断头将军”。
七十多年年月沧桑,现在的相公岭现已长满了荒草,青草间近一个人高的壕沟明晰可辨。从前,就在这荒草之间,我国军民前赴后继,用鲜血阻击日军的侵犯。
亲历者说:七八岁的孩子都在站岗放哨
目睹新墙河之战的白叟何爱均叙述日军连夜搭浮桥的故事。
何爱均白叟是岳阳县新墙镇板桥村八组乡民,曾亲眼目睹日本人在新墙河搭浮桥。
“那时候仍是小孩子,七八岁的姿态吧。”何爱均白叟回想,应该是在1941年,日军在新墙河北岸驻扎,我国戎行在河南岸驻扎,两军以新墙河为界互为坚持。
何爱均记住一天晚上,天漆黑一团,大概是晚上9点多,何爱均去河堤上找放哨的小舅子王东辉,两人在河堤上分头巡查。
“叮叮咚咚、叮叮咚咚……”幽静的夜晚,河彼岸叮咚的声响开端有点鳞次栉比。“好像是在打木桩。”仔细辨识,含糊的黑影在河中繁忙,“好像是在搭桥”。他两个手指摆出一个“十”造型,“浮桥木板这样反正铺起来的。”
其时,何爱均赶忙跑曩昔找王东辉。王东辉赶过来一看,说了声欠好,拉着何爱均飞快跑下河堤,向王家坊屋场跑去。“去找人!”
不一会,河滨上传来剧烈的枪声,两边开战打起来了……
“日本军杀人放火,什么坏事都干”。放哨要直面敌人的枪炮,何爱均说,但那时半大孩子跟着站岗放哨的事并不罕见,由于死后便是自己的家。
长沙县:影珠山上壕沟仍旧
坐落汨罗江与捞刀河之间的影珠山,是长沙县内的最高峰。乡民大多知道“山上从前打过仗”,现在跟着文物遗址作业的打开,无声的壕沟在森林里逐步被发现,苦战的前史再次回到人们眼前。
长沙县福临镇,影珠山上,留下的战役工事随处可见。
1939年至1944年,四次长沙会战期间,日本戎行从岳阳南下长沙,福临镇是必经之路,在这条兵线上,影珠山地形较高,而且操控着长沙通往长乐街、新市的要道,夺取了制高点就能在战役中占有主动权。
史料载,第二和第三次长沙会战中,我国戎行的战地指挥部设在影珠山的新庙里,主战场在山上的腰子坡。日军猛攻影珠山高地,在阵地上扔下103具尸身,我国戎行献身155人。
1942年1月4日,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,日军在长沙城全线溃败。1月9日清晨,日军第六师团第九混成旅,在影珠山下面遭到国军第二十军的阻击。
第九混成旅暂时组编百名精兵和几十名便衣,带着轻机枪狙击我国戎行,占有了东影珠山的制高点。我国戎行第二十军三面受敌,形势危急,军长杨汉域为了免除危机,令戎行直属马队连、特务连和135师一部分部队,向日军山崎大队建议全面进攻,终究全歼山崎大队。
曾是剧烈战场的影珠山,现在一片安静,风吹过竹林,传来飒飒的响声。但山顶的小路旁,红网时间记者看到绵绵的花岗岩石块垒砌成堆连成带,这些正是70年前留下的壕沟掩体。
在长沙,有两处当地保存着许多抗战遗址,一处是岳麓山,另一处则是影珠山。现在的影珠山上,抗战遗址已修正复原,建成为长沙会战抗战遗址文明公园。
亲历者说:就想给孩子们讲交兵的故事
2015年,当红网时间记者记者找到抗战老兵黄刚时,他已96岁。“国际留给我的时间现已不多。”黄刚有一个期望,“回到校园里看看孩子们,和他们讲我的故事,讲交兵的故事,我独爱小孩子和大学生,我期望故事能让他们知道爱国主义,学会尊重前史。”
黄刚曾是抗日战场上的军事顾问,现在住在长沙县福临镇敬老院,他是当地为数不多的抗战老兵。
谈起抗战,老先生停不住嘴。开枪、交兵、逃命、说《三国》,白叟喜形于色,恨不能回到当年。
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,黄刚和别的4名宪兵组成调查组到达春华山,核实作战部队伤亡数目和作战情况。“其时春华山死了许多的人,前面一排倒下了,后来的一排冲上,终究处处都是尸身。”黄刚说。
会战期间,黄刚在间隔影珠山约三里的当地,发现一块降落伞挂在树上。“我跟战友们讲,听到我对天开枪就不要跟过来。”黄老说,“‘啪啪啪’才刚到伞边上,就被日本兵发现,差点被打死。”
2015年8月,红网时间报导组与抗战老兵黄刚合影。
乡民回想:一丘田里满是遗体
“飞机不断轰炸,地上都炸开了花。我是用三床被子盖着,在山洞里躲了一天。”长沙县春华镇的白叟李淑静坐在家门口,脸上布满皱纹与老年斑。当年幼嫩的孩提,现在已是白发苍苍。
当地乡民李淑静叙述战役惨烈。
白叟话音刚落,一架客机飞过,肉眼明晰可见,春华镇间隔黄花国际机场不到十公里间隔,关于飞机,乡民们早已习以为常。而关于李淑静来说,对飞机开端的回想,仍是“看都不敢出来看。”
1941年9月,日军集结重兵侵犯长沙,春华山作为长沙捍卫战战场之一,第74军在此与日军打开激战。而74军的调集电令被日军破译,日军抢占了春华山一带的制高点吴寺冲山头。74军建议数次冲击,一度夺回几个高地。可是日军以数倍于74军的军力,并凭借飞机、大炮、生化武器建议猛攻。在日军重炮轰炸和激烈毒气的侵袭下,终究,据守这一高地的千余名将士悉数献身。
而那些日子,尸横遍野,尸横遍野。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春华山街前的河水,田间地头,河滨两岸,山野路旁边,处处可见成堆的将士遗体。
“那时候有个‘死尸丘’,一丘田都是尸身。”乡民王安国曾听家里人提起过,74军58师173团一营一连连长邱世宦献身地,便是王家家门口不远的池塘边。王安国回想,特别在河滨,尸身扎堆,拖埋尸身用了整整4地利间。“只能用紫苏堵住鼻子,那场景简直是呼吸不了。”
将士墓地点的山头叫白马岭,现在,将士墓已修缮一新,以便祭拜。春华山的抗战故事,在当地人口口相传中,并未忘记。
抗战老兵黄天:枪声一响,只需英勇向前
“调集,冲啊,冲……”
黄天是湖南湘潭人,曾参加长沙会战,又随我国远征军入缅作战,参加松山攻坚战,参加挽救英军,期间,他屡次挂彩,立下了不少战功。
“我是排长,有必要冲在最前面!”回想七十多年前的烽火硝烟、峥嵘年月,黄天仍记忆犹新。
长沙会战打响前,黄天仍是一名学生,“我读小学时就在长沙,那时候的长沙城呀,门庭若市,铺子里的生意好得很。”
1941年长沙会战时期,黄天和其他人安排到望城县观音港驻扎。“只需一看到过江的日军皮筏就打掉,其时还抓捕了三个俘虏。”
回想战时的长沙,黄天连连摇头,“那时候没有五一广场,长沙城最好的房子是国货陈列馆,最高最大的房子是小吴门邮电局。什么高楼大厦都没有,满是焦土。”
终究,第三次长沙会战终究获得成功,也是太平洋战役开端后盟国的第一次大捷,引起了国际社会激烈反响。
后人回望这段前史,或许仅仅前史书上寥寥几页。但当年的短兵相接,黄天说只能用“严酷”来描述。说这话时,黄天拿烟的右手一向在哆嗦——当年右手被炸伤后,没有药更不能下前方,他“一痛就抽烟,几十年的烟瘾就这么来的。”
2015年红网时间记者采访黄地利,时年92岁的黄老和儿子儿媳住在长沙开福区上麻园岭一栋老宅子里,安静而友善。
看看电视看看书,偶然打个麻将,黄嗲嗲说,“曾经哪想过会活到90多,在战场上,就专心想着杀敌报国,枪声一响,什么主意都没有,只需英勇向前,哪怕献身,也是荣耀的。”
红网记者与黄天合影。
红网时间记者 张珍 刘颂辉 采访
红网时间记者 吴思静 收拾报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