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山架渠百六里 水润山海五十年
不老的“闽南红旗渠”
77岁白叟林清乐回到家园云霄,榜首件事,便是去看看他当年参加建造的石牌渡槽。
渡槽与云霄遥遥相对,仍在供水。谢勤伟摄
这段渡槽离地20米高,从茂盛的树冠上腾空飞出,方正雄健,如一支利箭切割天空,也标刻了林清乐等一代云霄人的人生改动。50年后,重把栏杆拍遍的他才知,自己青年时参加建造的作业,是如此了不得。
地处福建漳州滨海的云霄县,千百年来饱尝干旱之苦。20世纪70时代初,为完全处理“守着漳江种旱田”的困境,在以李文庆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带领下,云霄和邻县东山的5万多名建造者,用近三年时刻,劈开24个山头,建成绵绵85.81公里的引水渠,将漳江水从重山之中引出。渠水不只润泽云霄,还跨过八尺门海峡,以忘我胸襟为海岛东山输水50年——这条渠也因而得名“向东”。
从群山到海岛,从农田到都市,渠与槽弯曲矗立,润泽了几代云东公民,见证了云东的开展剧变。从前的“缺水县”云霄已成为农业大县,具有40种国家地舆标志产品,被誉为“全国地标榜首县”;而东山更从一个“沙漠岛”蝶变为“旅行岛”“海鲜岛”,每年招引数百万海内外游客观赏停步。
“只知渠水清多么,不知水渠何处来。”跟着最初的建造者们老去凋谢,向东渠的故事渐入尘烟。近年来,当地积极开展抢救性开掘,50年前那场激荡人心的“建渠故事”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。向东渠,是共产党人带领公民大众攻坚克难、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号,也是闽地公民自给自足、同心协力的生动事例。
向东渠,是一道奔腾不息的精力图腾。
干群专心,重整山河
三面环山,一面滨海,从高空俯视云霄城,漳江穿县而过,向东流入东海。
史载,唐朝初年,陈政、陈元光父子入闽,先后在云霄、漳浦、龙溪建置州郡,是闽地归入华夏文明地图的重要事情,也是闽南文明的起点之一。
陈元光面临的云霄,仍是一片瘴气充满的海滨莽荒。面临生疏环境,他拓荒筑城、请设漳州。为留念陈元光,闽南公民称其为“开漳圣王”,开拓进取、自给自足的“开漳精力”也融进闽南人的血脉中。
李文庆(左一)参加向东渠规划评论。谢鹏志供图
1969年末,武士身世的李文庆调任云霄县负责人。初入云霄的李文庆所面临的云霄,各方面条件落后,尤其是“恶疾”干旱问题,长时刻限制云霄经济开展,困扰大众日子。
云霄县虽靠海沿江,但由于漳江河槽低浅,且水利建造落后,雨来则涝,雨过则旱,云霄千百年来一向面临“守着漳江种旱田”的难题,当地有歌谣描述“三天无雨火烧埔,一场大雨变成湖”。据《云霄县志》记载,宋熙宁十年(1077年)至新中国建立的800多年间,云霄产生严峻干旱20余次。而邻县东山情况则更为严峻,全岛没有一条溪水,是有名的“沙岛”。
云霄白叟方松有至今记住,一家人从干枯的河槽里取水,放在水缸里沉积良久才干喝。其时人们把对水的巴望寄托在新生儿的姓名里——方松有的家族里,有人叫“咸水”,有人叫“水源”。
李文庆就任后的榜首个开春,就才智到干旱的威力:烟叶苗已种下地,却无水可灌,水稻禾苗插不下去,全县急得团团转。
天不下雨,漳江断流,深井见底。李文庆奔波和谐,四处找水之际,一则音讯让他眼前一亮——邻县漳浦建成了向阳渠并成功引水。
兴修水利,云霄并非没有尝试过。在20世纪60时代的云霄抗旱作业中,大众就曾选用竹管引水、戽斗瓢水、水车踩水。云霄还安排过沿漳江建造抽水机站和水库,但由于工程规划小,无济于事,干旱难以完全治愈。
道理很清楚:要处理全县的缺水问题,有必要建造大型水利工程,如果能学习漳浦向阳渠,从漳江上游引水,贯穿全县至农业密布的南部平原,则有望完全改动云霄的干旱情况。
可是,李文庆的这一设想在其时近乎“想入非非”。“千万别干这水中捞月的事”“漳江那点水,底子引不到南边”“要干也要等上级来安置,县里力不从心”“盲目开工,要是功败垂成,水利反而变成水害,咱们将成为千古罪人”……在一场评论会上,咱们众说纷纭,说来说去,便是没办法、不精干。
李文庆也知道,咱们的定见各有道理。其时,省市一级能划拨的资源有限,云霄作为山区穷县,县财务仅有“紧巴巴”的30万元,要建造大型水利工程,一没有专家辅导,二没有水泥钢材,三没有经费,“一穷二白”,怎么能建成?
世上无难事,只需肯登攀。李文庆18岁参加革新,参加过闻名的济南战争、淮海战争、渡江战争等大型战争,长时刻的革新阅历训练了他的耐性和决计。
他深知作业能不能成,要害在民心向背。其时刚好有一批水利技能人员在云霄,李文庆找到他们连夜举办论证会,专家得出结论:困难尽管不少,但只需县里有决计,大众能同心,仍是能够做成的。
想通环节,说干就干。除了前期勘察和规划外,云霄还安排3000余人到漳浦向阳渠观赏,回来后咱们倍感振作,质疑声逐渐少了,全县的人心凝集在一同。
1970年9月17日,声势赫赫的建渠工程正式摆开序幕。
课余时刻,小学生自发安排搬沙土,援助向东渠建造。谢鹏志供图
在云霄县向东渠业绩展现馆,一张张老相片诉说着那段热情焚烧的年月。男人攀山采石,女性肩挑锄挖,就连下了课的小学生,也挑起一筐筐碎石子。睡的是工棚,吃的是地瓜粥,头顶酷日,有时还要应对飓风,尽管条件艰苦,但相片里的一张张面孔上,仍洋溢着对幸福日子的神往。
这是一场全县公民一同打响的战争。坐落全县最南的陈岱公社,使命工地在全县最北的马铺高山,大众便午夜动身,步行夜行70多公里,正午抵达工地开工;向东渠规划中未流经的4个公社,也自带干粮赶赴工地……从马铺高山到陈岱海口,云霄大地上,社员、居民、干部、师生等前后4万余人走上工地,参加向东渠建造。
50多年后,回想起开工场景,98岁的李文庆仍形象深入。“他们挑油盐、扛锄头,把行李往地上一放,就在荒山野岭上搭起工棚,放眼工地,红旗飘飘,4万建造大军声势赫赫,雨后春笋都是云霄公民们汗流浃背的身影。正是公民大众的实际行动,给了咱们建造向东渠的勇气和无尽动力!”
自给自足,山海奔赴
站上世坂渡槽远眺,在崎岖群山和乡镇焰火之间,一条银河横卧重峦其间,勾勒着山河的形状。
今天的山河,早已不是当年的容貌。在向东渠的建造中,人们逢山建水渠,遇水架渡槽,用双手改动了家园的相貌。
大众们奋战在距地上40米的石狮山陡坡(资料图)。杨正允摄
工程开工不久,石狮山一块巨石就拦住了水渠去路。大众们看见满山硬邦邦的石头,无不面露难色。列屿大队书记蔡天宝眼看士气失落,马上安排起一支突击队,带头系上麻绳,抓起铁钎就吊下山崖,在间隔地上40米高的峭壁大将这块巨石撬下。跟着巨石霹雷滚落,大众们也决计大增。
通过两个多月攻关,列屿大队在峭壁上开凿出一条长450米、宽3米的盘山途径,打通了向东渠的咽喉。
云霄和东山大众在峭壁上冒险开凿炮眼(资料图)。杨正允摄
挖掉了车头岭,凿通了后坑洞,劈开了石狮山,削平了双溪岩,搬掉了“金交椅”,打通了岭南门,填平了虎头山,堵住了流石坡……仅用了两年半,人们填、炸、挖、砌石土方438.5万立方米,发明了今世“愚公移山”的奇观。
党员带头,干群专心,如火如荼的气氛也感染了云霄各行各业的人们。铁器社加班加点,仅用20多天就赶制出2300多支“锄头公”;其时云霄没有运送轿车,连拖拉机也罕见,县医院把仅有的一辆作业用车拿来运建材;城关的商业部门还专门安排“货郎车”,把补给送到工地上。
一些不沿渠的公社也自动参加进来。方松有其时任洲渡村书记,尽管他地点的东厦公社挨不着渠水,老大众却一点没有冷眼旁观的意思。“上工地没有伙食费,大队就把耕牛卖了,女同志还毛遂自荐,组成了铁姑娘突击队。”时隔半个世纪,方松有仍能清楚说起公社完结的一组数字:410米,20个槽墩,288天。
老相片见证着建筑向东渠的不易:车头渡槽长120米,槽墩高20米,处在深谷激流中。杨正允摄
建造这样一个工程,仅靠一腔热血是不行的。
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首先要处理的是资料奇缺的问题。买不起钢筋水泥,云霄县北部梁山所产石头可做主材,但采石场间隔渡槽工地均匀17公里以上,从开凿到运送成本都很高。人力有极限,如安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,用最少的石料引最多的水,成为向东渠有必要霸占的榜首个难题。
可不能够把渡槽两头的槽壁规划得薄一点?原规划中,传统方法垒起的槽壁厚度为80厘米,技能人员冥思苦索,和大众一再评论,终究从闽南常见的水车结构中获取创意——水车尽管腹板薄,却兜得住许多的水,靠的便是薄壁两头的纵向肋木补强。技能人员通过重复核算,终究决议在石条槽壁外侧加固钢筋混凝土的肋形结构,由此槽壁可减薄至20厘米,大大节省了石料和人工。
左边的“合座式”木拱架与改进后的新式木拱架比照,后者能节省七成木材。杨正允摄
这样有用的技能创新,在向东渠建造过程中举目皆是:为了节省石材,渡槽槽墩被改为空心减肥结构;为了节省木材,人们改进了传统“合座式木拱架”,在地上制作好木拱部分后,吊装到槽墩卡槽上;向东渠通过南溪时,由于河槽地质不安稳,建造腾空渡槽难以抵挡飓风地震侵袭,所以又斗胆选用“倒虹吸管”规划,处理了难题。
倒虹吸管段,长637米。杨正允摄
……
当劳作号子响遏行云时,一海之隔的邻县东山,同在与大旱作斗争。
自1970年末算起,东山已有8个月未曾下雨,一些水井中水浅得仅能用戽斗“铲”起。其时,县委书记谷文昌脱离东山已有7年,他带领建造的红旗水库现已见底,承载全岛公民期望的木麻黄也焦急地等待水的滋补。
李文庆、与东山县负责人刘华堂到工地观察。受访者供图
另一边,跟着工程进入正轨,李文庆有了新的主意。在一次区域抗旱和谐会上,李文庆拉住东山县负责人刘华堂,“已然向东渠终究要到云霄南部,为何不再加把劲,引进东山岛呢?”很快,两县决议共建向东渠。
面临云霄的一片热忱,东山也倾其所有回应,开山凿壁的部队中,自此呈现一群渔民的身影。人口不过数万的小岛东山,简直举全县之力,派出1万余名建造者渡过八尺门海峡,承担起向东渠南半段的建造使命。
向东渠“持续向东”价值不菲。为了让水自流到红旗水库,到达自流灌溉,云霄县先后3次改动规划方案,把源头大坝进步20米,沿途途径、渡槽悉数进步,延伸引水途径10多公里,仅土方一项就增加了115万立方米作业量。“云霄、东山两县为邻,都苦旱久矣,云霄公民应当设身处地。”李文庆说,“水不过东山,向东渠算不得成功!”
由东山公民构筑的八尺门渡槽,横悬于20世纪60时代谷文昌书记所倡议构筑的八尺门海堤之上,是向东渠仅有跨海的阶段,用一渠清水连接起陆地和小岛。渡槽气贯海天,见证着云东两县的双向奔赴,成为向东渠最汹涌汹涌的一段。
1973年3月,在云霄和东山的山海接力下,向东渠宣告竣工。
1973年3月12日,在世坂渡槽下举办向东渠通水万人庆祝大会。 杨正允摄
通水那天,跟着水闸缓缓升起,清冽甜美的水流奔涌而出,注入倒虹吸管,冲上山头,流过八尺门渡槽,直奔东山岛红旗水库。渠上渠下,万人欢声如雷,建渠近三年的苦与累,都与这清水一道,“付之东流”。
奔涌的向东渠水,使得云霄与东山别离增加了16万亩和7万亩农田。
1974年3月13日,在向东渠成功通水一周年之际,《公民日报》刊发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《不尽“江水”滚滚来——记云霄、东山两县公民兴修向东引水渠工程》,盛赞向东渠为“江南红旗渠”。
来自云霄的流水,通过“江南红旗渠”,终究汇入东山“红旗水库”——穿越时空的偶然,昭示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为民精力的接连。
始于一穷二白、自给自足的耐性,总算同舟共济、同心协力的友情。今天,云东大众再看向东渠时,或许仍能从明澈的流水中,品尝那跨过时空而来的精力伟力。
五十年后,寻回渠声
时刻如渠水,流动不舍昼夜。50年曩昔了,向东渠仍在静静滋补这片土地。
向东渠通水后,从前担任工地事务长的蓝清挑选持续看护潺潺渠水。从25岁到50岁,她先后担任渡槽的库房保管员和接线员。“看着渠水两头荔枝、龙眼树长起来,农田肥美,树木葱郁,心境就格外快乐。”
今天云霄,依托水热优势和地势多样性,成为家喻户晓的瓜果之乡,具有包含云霄枇杷、下河杨桃、火田金柑、东厦青蟹等带有地舆标志的闻名农产品40种,取得“全国地标榜首县”美誉。
草木青翠,渠声仍旧,但跟着建造者的老去凋谢,相关故事也逐渐散失在风中。人们如常饮水、耕耘,从渠下通过,步履匆忙,“只知渠水清多么,不知水渠何处来”。
未拆前的八尺门渡槽,与八尺门大桥齐头并进。谢勤伟摄
本年80岁的杜双成,是最初跨过八尺门海峡的东山建造者之一。退休后,在八尺门渡槽还未撤除时,他常去那里吹吹海风,逛逛看看,像探望一位故友。
当被问到“您的孙辈怎么看待向东渠”时,杜双成说:“孙辈们觉得这个东西历来就在那里,没什么稀罕。”
其实不只是年轻人,许多当年的建造者,跟着时光荏苒,也淡忘了自己曾参加过一项多么了不得的作业。
“其时咱们都干,咱们就跟着干。”林清乐白叟当年参加石牌渡槽建造时,从20多米高的槽上掉落,简直丧身。恢复期间,林清乐又自动请求调到条件艰苦的工程上游,看守滚水坝闸门。1973年通水典礼时,也是林清乐亲手摆开上游水闸。
后来,林清乐当过干部也下过海,最终久居南京,几十年曩昔,当年的小伙变成古稀白叟,关于渠声的回想,连同乡音一同渐渐远去。
直到最近,在老友谢鹏志邀请下,林清乐重回云霄。他来到从前下跌的渡槽下,好好审察起这个旧日的“老友”,听着谢鹏志把向东渠的故事娓娓道来。“再看渡槽,回想那个时代,不讲价值,不吝性命,‘誓要引水过东山’的豪情,回想这半生,我才理解自己年轻时,曾参加过如此巨大的作业。”
从前并肩战斗、艰苦创业的年月开端被人提及,也有越来越多人循着渠声,追溯那段尘封的回想。
2006年,李文庆已是八旬白叟,到了颐养天年的年岁。他兵马半生,阅历丰厚,“但心里最放不下的,却始终是向东渠。”在儿女支撑下,李文庆下了一个决计,要为世人留下一本向东渠建造的回想录,把当年那些建造者的故事留下来。
彼时刻隔向东渠通水已曩昔30多年,许多资料早已散佚,李文庆遍访亲历者,收集来的资料堆成了“小山”,他戴上老花镜,一收拾就进入夜以继日的状况,非要儿女“打断”才歇息。
8年后,《向东!向东!》回想录出书,从头点亮了许多云霄人的回想。人们再次抬起头,审视这些从前“视而不见”的渡槽,重生敬意。在李文庆等一批人的感化下,越来越多人参加到从头发掘、宣扬向东渠的作业中来。
本年78岁的谢鹏志也是当年建造者之一。“读罢《向东!向东!》,我心里久久不能停息,总觉得要为老书记、为向东渠做点什么。”2018年,谢鹏志自筹经费,在云霄县城创办起一座简易的向东渠展览馆,并在民间收集建渠相关什物、资料、仪器等,还安排健在的向东渠建造者们口述前史,挽救了一批行将凋谢的向东渠回想。
2022年7月1日,在当年举办竣工通水庆祝大会的当地,准备多年的向东渠业绩展现馆正式开馆。亮堂的玻璃橱窗里,当年挑土的畚箕、碎石的钻机、开山的铁钎、运石材的独轮车等建渠什物摆放其间,一张张《向东工地战报》和黑白相片,叙述着那段汹涌的前史。走出展现馆,世坂渡槽腾跃眼前,渠水声与蝉鸣声动听如昨。
展现馆完工后,方松有常常带孙子来这儿。昂首凝睇渡槽时,他会拿电视上见过的万里长城教育孙辈:“万里长城和向东渠都是大工程,但长城是封建时代‘抓壮丁’修出来的;向东渠不一样,它是共产党人带着大众一同干出来的。”
一渠初心,饮水思源
通水不是结尾,云东公民携手重整山河的故事仍在持续。
1977年2月,为进一步进步向东渠的供水才能,云东公民持续携手,云霄出技能人工,东山出沙石资料,在向东渠上游开建峰头水库。
移民在所难免。本年84岁的车墩村乡民罗和望着宽广深邃的水库,那里曾是他的家园。1975年,因水库建造,坐落向东渠上游的马铺乡10个村被发动移民,身为基层干部的罗和硬着头皮,挨家挨户做作业。
“我和乡亲们说,要舍小家顾咱们,讲联合讲贡献,这是利国利民的功德。”罗和回想,虽有千般不舍,咱们仍是领过木材和砖瓦,或上山,或外迁,离别故土,重建家园。
据统计,为支撑水库建造,马铺乡被吞没房子24.4万平方米,吞没犁地6280亩,超越11770名库区公民挥别故土。这在“安土重迁”的闽南区域实属不易。要知道,相距不过100公里的《龙江颂》故事原型产生地,为建造拦河大坝所吞没的良田也不过300亩。
7月24日拍照的峰头水库,向东渠从这儿流出,流向东山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琰泽摄
通过十余年建造,1993年4月,峰头水库完结检验,总库容量1.77亿立方米,成为漳州区域最大、福建省第二大水库,灌溉超越16万亩农田,惠及下流云霄至东山的几十万公民大众。随同经济社会开展,今天的峰头水库还承担着古雷石化、漳州核电等重要工业项目的供水使命,成为支撑漳州区域经济开展、防洪抗旱的“源头活水”。
现在在马铺乡,淮山与柚子是首要工业。由于身处库区,开展受限,近年来,云霄不断加大对移民村镇的帮扶力度。坐落峰头水库中上游的龙镜村,近10年得到上级补助资金上千万元,路途、农田水利设备不断完善,云霄还在县城建造移民创业园,库区村每年可获安稳的分红收入。
“峰头水库移民创业精力,是向东渠创业精力的一种接连,一脉相承的正是共产党专心为民的初心。”马铺乡党委副书记、乡长蔡曾锐说,为维护生态环境,马铺乡要点开展生态旅行和红色旅行,进一步发掘“饮水思源”的库区精力。
而在渠水的另一头,东山大众也依然铭记取“饮水思源”的友情。
上一年5月,向东渠八尺门渡槽异地搬迁维护工程竣工。此前,因海域综合治理生态修正的需求,八尺门海堤“功遂身退 ”,发动撤除作业。
陪同两县公民多年的海堤和渡槽行将被撤除,音讯传出后,不少大众纷繁来到海滨,与旧日“功臣”合影留念。
渡槽并未被“一拆了之”,而是被“平移”到十几公里外的东山岛康美镇维护起来。一起,通过渠段改道,向东渠仍作为东山县岛外引水榜首水源,持续助力这座生态旅行岛的建造。
人们为何对渠记忆犹新?福建水投集团东山水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舜添说,向东渠进入东山后,老大众沿着这条“大动脉”建造了鳞次栉比的支渠,它们好像毛细血管延伸到各个村庄,滋补了全岛的地瓜和花生,“乞丐村”的前史一去不返。
“能够说,向东渠便是东山的用水生命线。”王舜添说,跟着供水安稳,海岛近海养殖业得到开展。2017年,漳州旗滨玻璃有限公司也挑选落户东山,千年赤贫农业县开端大跨步开展工业。
2018年到2021年,云霄、东山接连遭受大旱。“其时东山的理发店一度由于缺水,只能一天剪头发,一天洗头发,可是老大众的日子供水,包含当地旗滨玻璃等企业的出产,没有受太大影响,向东渠依然起着生命线的效果。”峰头水库运转中心负责人张迎浩说,时至今天,向东渠每年仍向东山岛供水超越200天。
今天东山,依托港口、生态等优势,大力开展旅行业和渔业,被誉为“东南旅行榜首岛”“东南海鲜榜首岛”。近年来,东山5次被评为福建省县域经济开展十佳县,还当选第一批“国家全域旅行示范区”创立名单,已成为福建省县域经济的代表之一。
同饮一渠水,同奔殷实路。东山的腾飞也带动着向东渠上游协同开展,两县公民持续书写着联合协作的故事。
倾慕于云霄的文明底蕴和自然风光,许多挑选到东山“海岛游”的旅客也会在云霄下车,看红树林湿地,品开漳圣王文明。50岁的向东渠,悄然间变身为“山海牵手游”的一条丝线。云霄的枇杷、杨桃和东山的海鲜,也成为游客最常见的伴手礼。
8月12日,云霄县元光中学学生到向东渠业绩留念馆研学,在世坂渡槽下合影留念,渡槽上镌刻“谋事在人”对联。向东渠业绩留念馆供图
盛夏时节,向东渠业绩展现馆又迎来一批研学团队。来自元光中学的学生们逛逛停停,时而惊叹,时而私语。观赏完室内展陈,学生们走出馆门,近30米高的世坂渡槽腾空矗立,联接古今,学生们把耳朵靠近槽墩,还模糊能听到来自天边的水声。
槽墩上镌刻着一副对联,通过50年风雨,依然明晰可辨,不少学生停步轻念:“上联:横空石槽胜银河;下联:东厦公民谱新歌。”
校服背面,“元光”两字格外招眼,千年时空似乎在此时交汇,向东渠用潺潺水声,诉说着自陈元光开漳以来、薪火相传的闽南精力要义——“横批:谋事在人”。(记者李洪磊 吴剑锋 陈琰泽)
来历:新华每日电讯